说起“小灵通”,现在30多岁的人一定不会陌生,就是这个能够穿梭时空、神奇无比的“小记者”兼“小旅行家”,在那个百废俱兴的时代里,给了当时的孩子对未来生活的无限遐想,同时,也拉开了文革后科幻文学创作的序幕。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小灵通的成长历程。
1961年,当时还是北大化学系学生的叶永烈在其第一部科普书稿《科学珍闻三百条》的基础上,写成了科学幻想小说《小灵通的奇遇》,“小灵通”就此诞生了,但是待到他正式和读者见面,已经是1978年的事情了。当时,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编辑沙孝惠约叶永烈撰写一本题为《在国庆五十周年》的科幻小说,叶永烈想起了十七年前未能出版的“小灵通”,于是,作为“文革”后第一本科幻小说《小灵通漫游未来》正式出版了。一时间,大江南北都在流传着小灵通游未来市的故事,书的销量历史性地达到了150万册,连同由其改编的连环画,《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总印数达到300万册。接着,1986年,少年儿童出版社又出版了《小灵通游未来》,其中包含了《小灵通漫游未来》和其续作《小灵通再游未来》。而谈起再游未来的创作,虽然“一游”出版后,读者要求小灵通再带他们游一次未来的呼声不断,但是,叶永烈几次提笔又再放笔,因为他不想让小灵通的游历变为泛泛而谈,使读者感到失望。在经过了将近6年的酝酿后,1984年的一次偶然,一个普通读者的建议如一石冲破井中天,促使叶永烈很快写成了以展现新的技术革命为主线的续篇。就这样在读者的启发下,小灵通的未来之行又一次得以实现,这就是前两部小灵通的诞生经过。
“时间真是快得像一阵风”,转眼之间,2000年到了,小灵通诞生也四十年了,叶永烈停笔创作科幻小说也快十五个年头。然而,此时,内地、香港的多家媒体不约而同的将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二十多年前的这部畅销小说,纷纷以各种形式对小灵通进行回顾,因为大家都发现,这部诞生在科学春天来临时候的科幻作品到今天还有着它非同一般的意义:它以小灵通在未来市的见闻,对未来作“全景式”的扫描,这在我国的科幻创作中是不多见的。许多当时的幻想有的已经实现,有的还未成为现实,当我们读着这本书来回顾和展望的时候,不仅是对未来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是对认识未来本身有了全新的思考:幻想意味着对历史的不断推动,如果失去了对科学的热爱,失去了对未来的幻想,世界将变得暗淡无光,正如莎士比亚说的“希望是思想之母”、“希望是世界的柱石”。因此,在新千年里,对小灵通的再次期待成为人们迎接新世纪的热点,一如以往的小灵通游历未来一样,叶永烈再次握起科幻创作之笔,续写了小灵通三游未来,而这一次的叶永烈除了依旧的那双轻盈的想象之翼和对美好未来不变的信心之外,更多了一份驾御文字、结构长篇的功底以及比往日更深刻和敏锐的思想。新版的小灵通给了年长的人对过往的回忆,给了年轻人一个无限的空间。